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文化艺术 >> 内容

艰难困苦出劲丽,清殊脱俗成大器

时间:2015/9/29 15:13:12 点击:

  核心提示: ——记国家著名一级导演孙丽清 一次受邀到江西省艺术中心参观现代京剧《生死愿》的排演,记者跟该剧导演孙丽清有了接触。怀着对戏剧的兴趣及对艺术家的崇拜,利用剧团排练的休息空档,记者对孙导演进行了短暂的...


——记国家著名一级导演孙丽清

    一次受邀到江西省艺术中心参观现代京剧《生死愿》的排演,记者跟该剧导演孙丽清有了接触。怀着对戏剧的兴趣及对艺术家的崇拜,利用剧团排练的休息空档,记者对孙导演进行了短暂的面对面的采访。

    孙丽清,女,75岁,系国家一级导演,中国戏曲导演学会理事,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学会理事,吉林省终生成就奖获得者,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。50余载的导演生涯,她涉猎的剧种很多,导演了京剧,评剧,婺剧,赣剧,上党梆子,高甲戏,黔剧,吉剧,黄龙戏,满族新城戏等十多个剧种上百个剧目。她导演的风格既恢弘大气,又细腻感人,舞台很有画面感,刻画人物准确入微。有人形容她的舞台面貌像奔腾的诗、流动的画。她手段丰富,思维活跃,被文化部称为“九大创新导演之一”。

    艰难困苦出劲丽

    讲到孙丽清的成功,不得不从她的经历说起,她出生于1941年,从小家中贫寒,四岁随父母逃荒来到东北哈尔滨,过着离乡背井的漂泊生活。她爱好画画,喜欢美的东西,与戏剧结缘既有偶然的成份,也有天生的兴趣。十四岁时,她看了一台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的越剧演出,被舞台奇异的灯光所吸引,被演员的精彩表演所打动,折服于戏剧的魅力,羡慕于舞台生活,从此便下决心要当演员,当年就考进了哈尔滨道外一个私营剧团。没多久,剧团黄了,无奈离开之后,她找到一家戏班子,讨好戏班子的老师,跟着他们学演戏,并随他们外出去演出。后来,经人介绍,她来到了吉林省扶余县评剧团当演员,专攻小生。由于练功刻苦,虚心求教,不久就挑梁唱大戏,博得观众喝彩与喜爱。

    1960年,在周恩来总理号召“东北要有自己的地方剧种”的指示精神下,吉林成立了以满族八角鼓为基调的满族新城戏剧团。孙丽清作为小生主要演员被调入该剧团。1964年,文化大革命要开始了,正当她演员生涯当红之时,却不被允许演古装戏和女扮男装了,这对来她来说简直就是个致命的打击。无奈,表演生涯断了,只能拉大幕,演群众了。此时,剧团领导说:“团里指派你们四个人学导演,谁学成谁算。”没有选择了,于是,她暗下决心,从头学起。首先,攻读导演理论,专门订阅中戏和上戏的表导演教材,还利用每次到北京出差的机会买回大量的导演书籍,其中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、梅耶荷德的、梅兰芳体系和焦菊隐等多名大师的著作;另外,她还抽时间去省内导演班及北京导演班进修,打开视野,学习其他剧种的知识,如川剧表导演和舞蹈等等。当年,她23岁,这是她导演生涯的正式开始。

    因为吉林省松原市满族艺术剧院是全国唯一的满族戏曲剧团,对此,北京专家曾专门指出,满族戏不但音乐上有特点,舞台呈现上也不能像京、平戏那样,要有自己的特点。对这些话,她都深深地记在心里。为了满族新城戏这个剧种,她用了十余年的时间潜心研究少数民族尤其是满族,分析它的地域特点、民风民俗,以及它信奉的图腾和民间舞蹈等等。为此,她到各地去采风,还到边远农村去找老艺人学习如何祭祀,击打各种鼓乐等等。   

    辛勤耕耘结硕果

    “只要功夫深,铁杵磨成针”,苍天不负苦心人,长期的学习、摸索、尝试与积累,所有的付出终于陆续得到了相应的回报,这正应了一句古训:“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”。 1992年,在文化部举办的“天下第一团”北方片汇演中,孙丽清导演的满族新城戏《铁血女真》以绝对的优势力拔头筹,获优秀剧目奖及13项单项奖。其中,她个人荣获优秀导演奖和舞蹈设计双奖;1993年,应文化部和剧协约请,《铁血女真》晋京展演,又获中宣部第二届“五个一工程奖”,获第三届文华大奖榜首,她个人获得文华导演奖第一名。

    随后,她的导演业绩被载入1994年中国人物年鉴,并获得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证书,从此她被推向全国,各地纷纷约她去导戏。

    她导演的浙江婺剧《梦断婺江》,获国家精品工程重点剧目资助奖、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和第十二届文华优秀剧目奖;导演的吉林满族新城戏《洪浩》获中宣部第十一届“五个一”工程奖、国家精品工程重点剧目资助奖、少数民族金孔雀大奖,她个人获优秀导演奖和舞蹈设计双奖;该剧在第二届少数民族戏剧节上,又获金奖第一名,她个人荣获优秀导演奖和舞蹈设计双奖;导演的山西上党梆子《初定中原》获文华新剧目奖,她个人获文华导演奖,在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上获优秀剧目奖,她获优秀导演奖;导演的京剧《三关明月》在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获优秀剧目奖,她个人获优秀导演奖;导演的评剧《香妃与乾隆》和《天山丽人》两台戏在两届评剧艺术节上分别获优秀剧目奖和剧目奖,她两次均获优秀导演奖;导演的吉剧《贵妃还乡》在第三届少数民族戏剧节上获优秀导演奖;导演的拉场戏《没病找病》获全国小戏金奖,她个人获优秀导演奖;导演的吉剧《大不苏》获文化大奖,她本人获导演金奖。

    获省级优秀剧目奖和优秀导演奖的就更多,如吉林省的多台大戏、拉场戏、小品等,均获优秀剧目奖和导演奖;近两年为江西省导演的赣剧《碧血黄花》在江西省戏剧节上获大奖;赣剧《青衣》获一等奖,她个人获优秀导演奖。

    在与演员们一起排戏的过程中,她对年轻演员给予了许多悉心指导,年轻演员因为演出经验少,在人物的情感处理、舞台感觉和表演分寸等方面有所欠缺,她就一个动作、一个眼神地去示范、去教导,她的一招一式都准确到位,令人受益匪浅。青年演员跟她排戏,个个进步很快,对提升演员们的整体表演水平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,先后培养了无数优秀青年演员,很多第一次经她排戏的青年演员,一个戏就获得全国优秀表演奖,如《洪浩》一剧中的男女主角;还有的青年演员经她雕刻,一个戏就获得文华奖和梅花奖双项大奖,如满族新城戏《铁血女真》中的男主角多尔衮,一部戏就拿双项大奖; 还有唐山评剧团的《香妃与乾隆》,一部戏两位主演双双都拿到了梅花奖。 

    清殊脱俗成大器

    “人生如戏,戏如人生。”她的人生像戏剧一样充满转折与冲突,不乏曲径通幽般的惊喜:她贫困潦倒过,体味过人生穷途时的困顿与无奈;她当过徒、学过艺,知道人生的艰辛与付出;她的演出当红之时,也体验过聚光灯下的无比绚烂;经过现实的洗滤与人生的考验,然而,她做的时间最长、也最有成就感的,还是她的导演事业。在执导过程中,她就像舞台上的一个总设计师,要让每一部戏都赋予激情,既具个性,又充满思想。

    她自觉遵循戏曲演变规律,探索在多元素的环境中挖掘舞台艺术的内在力量和文化品格的彰显,致力于戏曲的传承、创新与发展。她在导戏时,对演员既严格要求,又善于启发诱导,她强调演员的表演应该要符合剧情的要求,一切从塑造人物出发,反对脱离剧情游离于人物之外的卖弄技巧,她执导的戏剧情情节感人,形象鲜明,节奏明快,在传承之中有创新、突破与发展。

    她在执导吉剧《大布苏》和《贵妃还乡》时,运用了自己多年的艺术积累,结合每部戏不同的内容和风格,赋予其鲜明的舞台特色。《大布苏》别具特色的满蒙先民的舞蹈,像萨曼舞、梅花仙女舞和牤牛舞等,其鲜有的宗教性和地域性色彩,在舞台上难得一见;此外,吉剧曲牌的创新与四川清音的结合,更使该剧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感染力。全剧情节起伏跌宕,笔触细腻优美,多层次展示了强劲的民族精神。在《贵妃还乡》剧中,她有意融入了满族服装、满族民俗、东北方言等元素,如宫女走路姿态、礼仪等都是典型的满族方式,祭祀时跳起萨满舞、欢庆时架“海东青”等,以及东北二人转中的手绢、东北大秧歌、扇子等元素,都被她完美地运用于舞台上,带给观众别样的艺术享受;同时,她又赋予剧目既细腻抒情又大气宏阔的整体风格,使题材变得张弛有度,风趣幽默,民间色彩浓厚,十分轻松好看。

    她经常强调,少数民族戏剧的创作,首先应该扎根群众,从群众那里吸收养分。民间至今依旧保留着许多原生态的、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养分,戏剧的根只有融入群众生活之中,才会既不失戏曲特点又能新颖别致,才能既通俗又高雅,既能打开市场,又能深受群众欢迎。

    在荣誉面前,她总是保持着一个谦虚的胸怀,从不骄傲自居,她坦言:“我的成功,缘于生活,来于民间,老百姓就是的的老师,我执导的少数民族大戏,最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活学活用、恰到好处地融入少数民族独特的服饰、舞蹈、民俗、语汇、姿式等多种民间元素”。

    如今的她,虽已年逾古稀,但却依然精神矍铄,才思敏捷,宝刀不老,勤耕不辍。她表示,只要身体还允许,艺术还需要,观众还喜欢,她就将一如既往,力争奉献更多的好戏,以此来回报社会、回报观众。

    不管年纪多老,她自始至终不改初衷,每接到一台戏,到现在仍是认认真真做构思,从不马虎对待。她常说:“人家剧团排一台戏多不容易,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,我们要倍加珍惜剧团所花的每一分钱,一丝不苟全力把戏排演成功”。她是这样去说的,也是这样去做的。只要剧团拍戏档期一到,不管自已家里到时有多么要紧的事,她都能马上放下,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剧团认真进行排练,一如既往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状态当中。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……”,在今后艺的术生涯中,她依然锲而不舍,乐此不疲。

   “驰骋剧坛数十载,台前幕后戏人生。喜看夕阳无限好,霞染辉映色愈浓。”——这,就是从基层走出、深受群众喜爱的人民艺术家、国家一级导演孙丽清。(姜强)

 

 

 

作者: 来源:今日江西网
相关文章
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
发表我的评论
  • 大名:
  • 内容:
  • 今日江西网(www.jrjx-people.com) ©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  • Email:jrjxw8863@163.com 赣ICP备11001524号-1
  • Powered by laoy! V4.0.6